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966章 名号绝除,年终事结

祖,等于是自己给刘邦创造了一个新称号……

司马家给人取外号的习惯,真是一脉相承啊。

于是,随着《史记》影响力的与日俱增,后世就把汉高祖这个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,刘邦的正确庙号汉太祖却反而少人提及了。

虽然后世有时候谥庙称呼并行,但大家还是称谥居多,直至唐朝之后,改成叫庙号了,而后又该叫年号……

是因为好多东西都被皇帝自己给玩坏了,就像是谥号一开始还挺正经的,随后就水性杨花,谁都可以上了。而且有意思的是,某些皇帝还会有多个谥号,当然,这待遇一般只有亡国之君才值得拥有。

国破之际,山河多处于分裂,不同势力出于各自的政治考量会为亡国之君献上不同的谥号。比如隋炀帝,是杨广的表哥唐高祖李渊给他的谥。

好内远礼曰炀。

不过呢,杨广挂掉的时候,当时隋朝尚未灭亡,所以杨广的孙子杨侗给爷爷的谥号是隋明帝。

独见先识曰明。

如此南辕北辙的评价,也算是前无古人了。

英俊的杨广一生好大喜功,狂爱折腾,但他确实都在折腾大事业。

很多人认为唐代才开科举,实际上唐代不过是跟着隋朝砍出来的道路在走。并且从唐朝开始,皇帝的谥号发生了改变。开始还算正常,李世民死后谥文,不出意外的话,唐文帝就能像汉文帝、隋文帝那样名垂千古。可他子孙偏要添乱,可能觉得一个文概括不了李世民的英明神武,于是他被加谥为文武圣皇帝。

然后被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。

最后又被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……

当然,这个原因么,并非完全是他子孙的锅,是因为五胡乱华期间,建立了茫茫多的国家,然后这些小国皇帝要么是给自己,要么给自己的父亲都宣称这个文,那个武的,文武谥号简直就是泛滥成灾,李世民之后的子孙觉得自家长辈跟这些胡人政权一同都号称文武,实在是太拉胯了,所以便有了这样奇葩的举动,然后带歪了路子。

而现在,斐潜就表示,道路在这里,别走歪了,同时斐潜还将曹操的举动,故意理解为刘协的意思,这就很好玩了……

原本河内司马家偷偷摸摸给斐潜送来这封信件,也无非是觉得斐潜现在和曹操站在对立面上,正常来说曹操推行的,斐潜必然反对,斐潜在这里大力灌输的,曹操必然在那边慨然拒绝,然而没有想到的是,斐潜这一次居然和曹操站在了一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