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六百零一章 楚庄王

当初评价晋文公,笔者曾经提及过春秋六位霸主,以齐桓、晋文为先,秦穆、楚庄次之,吴王、越王再次之。

齐桓、晋文之为先,因其能兴王事、合诸侯,此道义之先也。

楚国自武王以来,国力愈强,疆土愈拓,武王雄主也,文王贤君也,成、穆虽有昏聩不明之举,不废楚国也。楚庄王时,楚国的实力较之中原霸主并不弱几分。

在楚国国内,由于若敖氏数代以来的高位,专权、斗争、作乱,楚庄王刚刚接手的楚国矛盾激化、动荡不安,如此便有了一鸣惊人的典故中三年不鸣,三年不飞。

作为一个君王来说,什么最重要?处于不同的时期,必然会有一个不同的答案。

而楚庄王先给出的是名势与武功。

楚庄王三年,楚国大饥,戎人攻打楚国。

原本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,对于古时候的国家来说,像饥荒这样的灾难都不是人力能够预料与阻拦的。戎人,蛮夷习性,强则侵犯诸侯,弱则退居山林。以民众的立场来说,天灾人祸,都是不能承受之重。可对于庙堂上的权贵们,灾祸和兵事,不过只是政治的一部分,只要不动摇国家、冲击庙堂,无非就是选择如何处理而已。

楚庄王蛰伏不出,楚国人却一时不能解戎人之乱。

乱而不能解,则会自乱阵脚,也会让人有机可乘。

庸人率群蛮准备背叛楚国,麇人率百濮准备攻打楚国。

楚国威慑蛮夷,南方诸侯莫不仰其鼻息。

楚国虽为中原所轻视,但其乃黄帝之后,本身便是华夏传承之一,立国以来,威慑蛮夷,拓土开疆,其功其德,赫赫昭昭,具在史书之中。

如果说饥荒和戎人是可以接受和解决的,一时无法抵御戎人会让楚国的庙堂有些难堪,庸人和麇人的背叛便是一次不小的危机。

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,执政的若敖氏其所暴露出来的无能与不堪,为楚国人所明了,而庄王则是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。

庙堂之事,最忌不明局势,便挺身而出,庄王元年,刚刚即位不久的庄王就为人所挟持,楚国庙堂之上的矛盾与冲突,给这位新王狠狠上了一课。

三年蛰伏,庄王等的便是楚国最不堪承受之时,若敖氏手足无措之际。他是楚国的王,本就有统御臣民、安定四境之责,这个时候站出来,名分最正、气势最足。最难能可贵的是,不畏身险,亲临前线,一战灭庸。庄王的威势第一次展露在了楚国人的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