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四章 三分天下 称王不称帝

个独立公国。

以后称王,也顺理成章。

后来曹丕称帝,更是水到渠成。

那么,如此重要的一步,是谁帮曹操迈出的?

董昭。此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场。当年帮助曹操迎奉天子的是他,现在策划封魏公称魏王的也是他。为此,董昭东奔西走,上蹿下跳,造足了舆论,做足了文章,终于形成议案,并得到皇帝的批准。[4]

但,董昭也在一个人的面前碰了钉子。

这个人就是荀彧。

荀彧出身名门,祖父当过县令,父亲当过国相,叔父位至三公。他本人既是名士,又是重臣,在士林中威望甚高,好评如潮,在朝廷官居尚书令(宫廷秘书长),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则相当于萧何兼张良。

显然,如果由荀彧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,较之董昭等人,分量要重得多,身份也合适得多。

所以,董昭要以秘密征求意见的方式去见荀彧。

荀彧却泼了一瓢冷水。他对董昭说,曹公兴义兵,除暴乱,平天下,原本为的是匡扶朝廷,安定国家。他秉持的是忠诚,坚守的是谦让。君子爱人以德。你们如果真爱曹公,就该帮他保持晚节。封魏公,怕不合适。

曹操深感失望并大为光火,竟以劳军的名义把荀彧调往东征孙权的军中。荀彧走到寿春(今安徽寿县)就一病不起,不久神秘地去世,享年五十岁。[5]

荀彧的死因有两种说法:忧郁而死,被逼自杀。据说曹操派人给他送去了一个食盒。荀彧打开一看,里面空空如也。于是荀彧服毒。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,朝野谣言四起,至今仍是无法破解的悬案和疑案。[6]

其实,荀彧是死于理想的破灭。

荀彧、鲁肃和诸葛亮,可能是曹操、孙权、刘备三大集团中最重要的人物。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、行动纲领和战略方针,也都影响了各自的君主。因此他们不能以“谋士”名之,而应该称为政治家。

但,三人的情况却不相同。

鲁肃最简单。他不是名士,孙权也不是士族,没那么多负担。所以鲁肃可以直言“汉室不可复兴”,孙权也可以一会儿反曹,一会儿降曹。因为在孙权那里,反曹与拥汉不矛盾,降曹与拥汉也不矛盾。要对付刘备,就说曹操是汉相;要联合刘备,就说曹操是汉贼。

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。然而以东吴之弱小、生存之艰难,恐怕也只能如此。要孙权为理想而献身,那是办不到的,何况他本来就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