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0573章 分析

增多。

也就是说,唐代的金银器的样式变化的趋势是逐渐本土化,也是逐渐世俗化的一个过程。而这直接为后续的宋代这个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。

现在这个玉杯是一个充满西方风情的高足杯,上边主要是一些变形的华夏传统花纹,只不过基本的花纹是折枝纹和团花纹,并没有出现忍冬纹,葡萄纹这一类外来的花型。

所以梁梁恩判断这个东西,大概率应该出现在唐玄宗的后期,也就是唐代金银器的成熟期,至于高足杯的形制可能和西域传统的风格有关。

要知道广义的西域可并不只有华夏国内的那一部分,甚至还包括着中亚的很多地区,所以在中亚地区找到这一类东西也算是正常。

只不过有一点比较奇怪,那就是经过仔细的检查后,梁恩发现这个玉石杯子上有着大面积的血沁。

这并不是一件正常的情况,毕竟正常的传世品上边不可能有这玩意,而那怕是陪葬品这个东西上的血沁面积有些过大了。

更重要的是,仔细观察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杯子居然是一个残器,两边原有的两个把手不知道因为什么消失了,只不过后来被人巧妙的修整过。

而从修整的痕迹上来看,对方使用的明显是一种高速旋转的现代化工具,而这显然应该是进入19世纪后把这个东西挖出来的人重新加工结果。

同时除了这个东西以外,梁恩也发现了,杯子口和杯子边上有一些花纹明显也是后补的,是为了遮掩之前一系列的划痕和瑕疵。

除此之外,整个玉杯被重新的打磨整理过,这证明那个近代获得这个东西的人应该是一个有钱人,并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整理了这个东西。

这并不是一件多么罕见的事情,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各种各样的古董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,所以将找到的古董重新打磨装饰。

尤其是那些欧洲人更喜欢这么做,他们对其他文明的东西毫不放在心上,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那些东西。

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往往会摧毁那些古老的文物,举个最有名的例子,大英博物馆在百年前对《女史箴图》采用了割裂后装裱在木板上的方法。

按照当时的想法,此类装裱方法使书画表面不易形成皱痕和断裂,但实际上却是经过一段时候展示之后,木板会裂开,而华夏传统的国画通常都是绘于绢或纸上的,也会随着木板的裂开而开裂。

另一个原因则是是因为英国人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对这个作品